去植物园亲近自然、认识些名花奇木,这是游客们的心思。然而,今年初,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消息,首个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提上日程,让众人对植物园的用途多了好奇和期待。植物园,为什么值得逛?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吗?国内又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植物园?
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植物。在普通人的眼里,植物园与公园区别并不大,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植物园除了提供游览、看花草的功能,还有专业的定位。
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植物园”的精准定义——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植物进行记录和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可见,除了游憩,植物园的功能还有科研、科普、保护、开发等。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多个植物园,保存超过10万种植物,占全球植物种类数的30%;中国的植物园接近200个,保存植物2.3万种。
新建的国家植物园将整合北京植物园的南园和北园,并在副中心建设一座国家级植物园,于今年正式挂牌。今天北京植物园的南园隶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它是国内植物研究科研力量最强的院所之一,研究所里的植物园有多种多样的植物类群,比如第三纪孑遗物种、单科单属单种植物等。北京植物园的北园隶属北京市,是公众游憩的好地方。
有意思的是,北京首个“北纬40度地理标志”(一个坚固的石制建筑)就放在北京植物园内。北纬40度就像一条凝聚了人类文明的脉络,穿越长城、丝绸之路和金字塔,横跨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首尔等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城市。因此,它的身份不仅是植物园的标志,更代表了北京。
建立植物园有多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一种植物的灭绝就可能导致生态链断裂,从而给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自己。植物园拥有一项独特优势——迁地保育。当某种植物的自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可以将其迁往植物园,待自然环境再度恢复,再种植回去,逐步修复毁坏的生态链。可见,植物园的迁地保育如同一艘“诺亚方舟”,为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留存物种。
1000年前,国内外就有许多皇家庭院和园林,但它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植物园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城市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现代植物园的雏形可追溯至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与自然研究兴起,植物学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说“学校始于一棵树下”。1543年,比萨大学创建的植物园就用于药用植物的学术研究,植物园内分门别类栽种了许多当地天然药用植物,还培植了不少重要的异域植物,包括安息香、波斯枣树、木瓜、玉兰、木本棉、西葫芦等。
随后,意大利帕多瓦、佛罗伦萨和博洛尼亚等地的大学都建造了自己的植物园。到16世纪,这些药用花园兴盛于整个欧洲,波兰的布雷斯劳植物园,德国的海德尔堡植物园、卡塞尔植物园和莱比锡植物园,荷兰的莱顿植物园,法国的蒙特皮利植物园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
1545年建成的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是现存欧洲最古老的植物园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帕多瓦植物园隶属帕多瓦大学,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在这所高校做过老师。园内最古老的植物是一株种植于1585年的棕榈,被称为“歌德棕榈”,因为歌德曾在一篇文章《我的植物学研究史》中提到过这株棕榈树。
到了18世纪,随着海上国际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植物从中东等地区被带回欧洲,在富人的庄园、公共植物园等处展示。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撰文介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咖啡。自从18世纪荷兰殖民者发现咖啡后,就将咖啡种子运回阿姆斯特丹,尝试在温室里繁殖。接着,法国人在印度西部的马提尼克岛建立咖啡种植园,葡萄牙人把咖啡种子从果阿带到巴西,西班牙人则从古巴把种子带到南美各地。由此,咖啡这一经济作物在全球得到迅速传播。
进入19世纪,以英国邱园为代表的欧洲植物园“野心”更大,邱园派出植物学家、探险者前往更加遥远的地方,挖掘全球植物资源。对他们来说,经营和扩大植物园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
2003年,英国邱园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包含26个专业花园、6个温室园以及40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有趣的是,伦敦的另外几处文化遗产,比如伦敦塔、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都是国外游客扎堆的地方,但邱园的游客大多是本地人,因此很少有旅行团把邱园列入旅游日程。
进入20世纪,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植物园有了保护濒危植物、科普等新使命。在中国,许多植物园处在城市中,密集的绿化有利于居住环境的改善,是人们的“天然氧吧”。
对国人来说,植物园承载了许多意义,同时也是一种美与文化的传承。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植物有着天然的情怀。我国是文明古国,“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等就是中华文明中植物文化的生动写照。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记录了多种植物,国人很早就认识了大地上的野生植物,并为我所用。比如将狗尾巴草“驯化”为谷子,利用草药医治百病,发明药膳强健身体。中国人常用植物比喻一个人美好的品格,比如把梅兰竹菊比喻成四大君子,用折柳送别等展示人文情怀,这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等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先驱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植物园。比如,1934年建成的庐山植物园就是中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也是中国较早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迁地保存的重要基地。目前,园内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活化石”中国水杉在园内繁殖万株。植物园内还有迁地保育植物55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在植物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植物园,其中1959年建立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珍稀奇异的热带植物闻名。目前该园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是我国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该园里的水生植物园,园内的王莲、棕榈、竹筏,更是如诗如画。
2001年开放的秦岭国家植物园是国内目前面积最大的植物园,核心保护区域分布了广阔的原始森林,园区内的地貌高度差最大达2000多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孕育了多样的生物种群。
近些年,植物园在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海辰山植物园就是明显的例子。植物园推出了“辰山奇妙夜”科普夏令营、“准科学家”培养计划、“园艺大讲坛”,以及家庭参与的“快乐采摘季”等,让植物园更加融入人们的生活。(解放日报记者 彭 薇)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
2023年3月9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文交会在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广州文交会以“文化的广交会”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突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等亮点。
3月7日,“与春之和——2023江苏省小幅油画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共展出237位画家的237件作品,将持续至4月9日。此次展览是2023年苏州美术馆农历年后举办的首次展览。
惊蛰节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已进入全面采摘期,侗乡茶农抢抓时节,采摘、加工早春茶。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三江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许多集邮爱好者来到雷锋邮局选购纪念邮品。
2023年3月4日,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民广场,志愿者为市民缝纫衣服。
2023年3月3日,一艘货轮航行在杏花映衬下的长江重庆巫山段水域。随着气温的回升,长江三峡巫峡两岸,杏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船行其间,如在画中。
2023年3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广场的停车楼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54.18万度电,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537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年2月28日傍晚,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机动船拖着舢板披着晚霞驶向沿海码头,构成海上田园夕阳牧归图
2023年2月2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盛开的油菜花海与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
2023年2月26日,上海人民广场 人们在诗画里踏春乐休闲,草青树绿,鸟语花香,春日融融,俨然都市桃花源的美景。
2023年2月24日至27日,山西省第十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健康与社会照护、中职组医学检验技术赛项,在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举行。
2023年2月26日凌晨,动车组列车停靠在南京动车段南京南动车运用所存车线
2023年2月22日,观众在北京市方志馆观看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该展于21日开幕,共设置一百余个故事点,观众可看到现存最早的北京地方志,找到对北京中轴线的最早称谓,欣赏一批北京旧志全家福。
2023年2月22日,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内,五彩缤纷花田绘就一幅美丽湿地的画卷。
2023年2月21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举行“壮族蚂拐节”民俗庆祝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秘。
2023年2月21日,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的瑶海公园内,市民在新建的亲水栈道上散步休闲,感受融融春意。
2023年2月20日,河南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镇后地村黄河滩地一种粮大户在用喷灌设施为小麦浇水。
2023年2月20日,河北省任丘市新市民广场,来自北京、任丘市、雄安、高阳县、河间等多地的舞龙表演团队齐聚一堂,为观众们奉献一场场精彩的舞龙表演,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迎接农历“二月二”。